今年初我們已經預言,全球主要汽車品牌除了全力衝刺銷量、更會有廠商透過整併、策略聯盟、處分旗下品牌的方式強化競爭力,而日前GM集團就證實將出售旗下Opel品牌於法國PSA集團。擁有悠久歷史、科技創新的「閃電」Opel家族車系在過去近一百年的時光中,以黑馬姿態迭創佳績並始終在世界車壇上舉足輕重;洋溢著日耳曼風味的閃電Opel品牌易手後,法國PSA集團與美國GM集團將面臨什麼影響與挑戰?請看我們的分析。
Opel家族第二代並不滿足只製造豪華車,1906年在柏林成立生產線後僅三年,該廠就推出著名的「Doctors Car」並以3,950馬克的價格行銷大眾,成為當時歐洲平價車的代表。1910年Opel成功導入結合預組車身和不同車身底盤、引擎系統的標準化生產線,這一創舉使該廠產能倍增及造車品質昇級,更使第二代Fritz(Wilhelm之子)贏得了「德國的Henry Ford」名號。1914年Opel已成為德國最大汽車製造商,年銷售量3335部領先M.Benz、Auto Union以及當時還沒出現的BMW、VW及Porsche等你我熟知的德國汽車品牌!
因率先導入美國汽車生產模式,Opel引起了美國同業GM集團的重視,1929年藉著德國經濟大蕭條的機會,GM集團買下Opel車廠80%股權、並協助其開辦汽車保險與汽車分期付款業務。兩年後Opel成為GM集團在歐洲的第一個全資擁有品牌(年產量已超過30萬部),過去80餘年來GM集團尊重Opel品牌的傳統精神並始終維持其獨立設計的營運方式,讓其自力生產並行銷各式車型。二戰結束後Opel快速擺脫陰霾,並在新興市場持續擴張(包括台灣市場),推出包括Corsa、Astra、Kadett、Insignia、Zafira等膾炙人口的經典車型。 
在全球佈局上,為了服從母集團的國際品牌戰略,Opel並未受益於包括巴西、印度與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需求,早在1993年Opel就進入中國,但由於定位不明確而從未沒到達預期目標,最終於2015年正式退出中國市場。2013年8月Opel也退出了一度雄霸一方的澳洲市場(以Vauxhall品牌並在該國組裝生產),而俄羅斯、印尼等市場也無一倖免。
自從1929年正式成為GM集團旗下子公司以來,Opel車一直為GM集團其他子品牌提供工程技術和車型平台,例如中國市場上的熱銷車型別克君威(Buick Regal)其實就是Opel Insignia車型的「貼牌」車型,而中國市場的別克英朗(貼牌Opel Astra並改良)以及雪佛蘭愛唯歐(Opel工程師協助研發)等多款車型都傳承歐Opel車廠的工程基因。隨著GM集團10款核心架構車型平台將於2018年先後問世,未來許多車型都將基於這些新平台,現在可說是出售Opel並擺脫對其技術依賴的最佳時機。 
德國政府則更關注Opel現有工廠及員工的去留,德國最大工會:五金工會(IG-Metall)發出警告稱工會需要參與兩大集團關於Opel的交易,否則將違反德國和歐洲職工參與企業經營決策權利的原則。德國經濟部長Brigitte Zypries則強調PSA和GM集團的交易談判過程沒有徵詢過德國工會或當地政府,這一點完全不可接受。為了降低工會的阻撓,GM集團承諾在Opel現有90億美元規模的養老/退休金負債中承擔大約60億美元。
自從1999年開始,GM歐洲業務就成為集團利潤的最大包袱,即使過去六年透過關閉多座歐洲工廠(包括Saab及Opel)、讓Chevrolet撤出歐洲市場以挽救歐洲業務虧損頹勢,Opel這兩年仍虧損超過11億美元、2009年至今累積虧損超過90億美元,再把時間軸拉到1999年來算,更是超過200億美元。這個巨大的資金黑洞是女執行長Mary Barra及投資人無法容忍的,考慮到歐洲業務至2018年都不會盈利,出售止血是更有利的選擇。 
事實上就產品面而言,PSA集團仍頗具競爭力,為了突破銷售困境,最近兩年PSA集團轉為積極爭取消費力寬裕的車主,通過推出以量產車型為基礎的高端利基產品來提高銷售收入和毛利,而DS系列的重新復出就是Citroen的答案,DS是法語「Deesse」(女神)的縮寫,Citroen車廠第一款DS於1955年問世並成為了20世紀汽車的象徵之一,2012年5月15日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便是乘坐DS5車型上任。Citroen車廠執行長Linda Jackson認為就產品週期來看,2016年銷量應已跌倒最低點,2016年年底推出的全新改款C3車型後有望推動銷量上昇。未來歐洲政府和消費者對清潔柴油車型要求不斷提高,Opel與PSA集團的聯手也有助於提高其產品定位。 車主購車時,會找業務詢問價格,但至少要你來店三次才可能放出相對合理的成交價格,時間花費是非常冗長又煩瑣。GoTrueCar(我是連結)的宗旨在消除車主與業務間的資訊不對稱,並且24小時提供報價服務,即可得知市場上新車真實交易資訊,幫助消費者購車買對不買貴。